發布時間:2025-10-29 05:11 文字大小: [ 大 中 小 ] 瀏覽次數:
近日,無錫業余網球公開賽第七站單打月賽在無錫國際網球中心舉行。現場9片球場持續上演揮拍激戰,觀眾目光緊緊追著網球穿梭全場。
隨著一聲清晰的“out”,眾人視線才驟然轉向場邊的專用座椅。區別于主裁判,他們站在球場兩邊,全程目不斜視,牢牢鎖定場上白線,持續1小時的比賽,連眨眼都要“精打細算”,生怕錯過球落地的瞬間。他們是賽場規則的隱形守護者,容易被忽略卻不可或缺的“網球司線裁判”。
3小時的比賽,水都不敢多喝
“身體坐直,視線跟緊球的落點,別被球員的動作晃了!”20歲的劉潤楊坐在司線椅上,耳邊還回響著賽前培訓的叮囑。劉潤楊第一次當司線是在無錫業余賽第六站雙打半決賽,如今雖已是第七站的“熟手”,但提起第一次誤判,他還是忍不住笑:“當時一個球飛得特別快,我看著像出界,立刻喊了‘OUT’,結果主裁過來看了看,說球其實壓著線,全場都安靜了,我手心全是汗。”
記者獲悉,司線裁判的工作,遠不止“看球出界”這么簡單。劉潤楊負責的是底線判罰,球員在一側發球時,他要盯著球落地的瞬間是否壓到白線;球員換邊發球,他就得跟著挪到對面場邊,全程不能離開座椅。“一場比賽最短20分鐘,最長能到3小時,我不敢多喝水,怕中途要上廁所耽誤判罰。”他笑道:“司線連眨眼都有‘節奏’,有時候球速太快,感覺眼睛都要瞪酸了,像在玩‘誰眨眼誰輸’的游戲。”
除了判罰出界,司線還要盯著“腳誤”——球員發球時腳是否踩線。劉潤楊表示,有次遇到一位發力很猛的選手,發球時腳稍微越線,他立刻舉臂示意“腳誤”,對方愣了一下才調整姿勢。還在校園的劉潤楊,不僅自己打網球,還在賽事組委會實習,從安排賽程到當主裁、司線,滿腦子都是網球規則,“以后想從事網球相關工作,當司線讓我更懂這項運動了。”
時速200公里的球,就靠眼神“抓”
有著3年司線經驗的小璐,是這次賽事的“老資格”。她表示,現在很多業余球員打球打得非常好,球速也越來越快,見過最快的來球時速接近200公里,“球飛過來就像一道閃電,你得提前預判落點,在球落地的0.1秒內做出判斷,慢一點就可能漏判。”據悉,像在上海大師賽這類職業賽事里,一場比賽需要9名司線覆蓋所有邊線,無錫業余賽規模雖小,但對司線的要求一點不含糊——賽前要培訓規則,賽中要接受主裁監督,誤判多了還會被“暫停執法”。
小璐最難忘的是一場打滿3小時的決賽,她負責中線司線,全程保持同一個姿勢:“身體前傾,右手搭在膝蓋上,眼睛盯著中線,連脖子都不敢歪。”中途換邊休息時,她才敢揉一揉發酸的眼睛。現在有了鷹眼挑戰技術,司線的判罰會被“機器檢驗”,小璐反而更有動力:“人眼要跟機器比準度,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,每次判罰被確認正確,都覺得特別有成就感。”
司線成招牌,球員專程來錫參賽
“沒想到無錫的業余賽連司線都這么專業!”在蘇州工作的無錫網球迷王浩,打完第一場就對場邊的司線贊不絕口。他參加過不少城市的業余網球賽,自己家鄉的賽事讓他印象最深。
無錫業余網球公開賽能有這樣的“職業級標配”,背后藏著對細節的“較真”。賽事組委會負責人介紹,每站比賽前,他們都會對司線裁判進行培訓,從判罰規則到手勢規范,一一過關才能上崗;場邊的司線椅、判罰用的手勢牌,都是按照職業賽事標準準備的。“我們雖然是業余比賽,但要讓球員感受到專業的氛圍。”相關負責人笑著說,現在不少外地球員都是沖著“專業度”來的。
隨著司線裁判、鷹眼挑戰等“職業元素”的加入,無錫的網球氛圍越來越濃。劉潤楊說,自己所在的學校組建了網球社團,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打網球,自己下個月將代表學校參加江蘇省運動會,“我負責單打和團體項目,希望可以奪冠。”
當前位置: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