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5-11-15 08:00 來源:宜興
去年8月,根據無錫市委組織部統一部署,我來到宜興市太華鎮太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。
初到太華鎮太平村,便被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所觸動。村子宛如一顆明珠,靜靜鑲嵌在宜南翠谷之中,四面環山,形如盆地。然而,這如畫的山水也帶來了發展的桎梏:作為水源保護區、生態保護區,建設用地指標稀缺,山村的發展步伐顯得遲緩。
面對“只有山和水”的現實,我深知,簡單的復制或蠻干行不通。唯有立足村情,深入調研,科學謀劃,方能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。
在與村“兩委”班子,特別是經驗豐富的老書記反復探討后,我們形成了共識:山和水不是發展的障礙,而是最寶貴的資源,關鍵在于做好“聯”字文章,實現資源的價值轉化。
“聯水”生金:盤活資源引活水
太平村擁有三座水質極佳的水壩,這是生態保護區的“金字招牌”,更是稀缺的發展資源。如何讓這“源頭活水”轉化為富民強村的“源頭活金”?經過大量市場調研和政策研讀,我們發現高品質飲用水市場前景廣闊。
太平村的優勢在于:三壩匯聚,水源豐沛且質優,采水集水成本相對較低;更難得的是,欄山壩附近恰好有一處可利用的廢棄廠房,解決了同類村莊普遍面臨的“無處建廠”難題。
盤活資產
我們迅速行動,盤活閑置資產,對廠房進行標準化改造。
達成合作
項目啟動不久,便成功吸引桶裝水企業主動接洽。目前,已與江蘇晴蘭凈水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。
促進增收
廠房建成后將出租給企業,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入47.5萬元。
這一成功實踐,不僅開辟了穩定的增收渠道,更探索出一條可復制推廣的水資源轉化路徑,為后續開發利用另外兩座水壩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思想感悟:這件事讓我認識到,資源變現的關鍵在于精準定位與盤活存量。將閑置資產與稀缺資源結合,就能點“水”成金,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。
“聯山”通途:串珠成鏈興文旅
太平村坐擁鳳凰山與朝陽寺,人文底蘊深厚(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曾避難于此),自然風光秀美,卻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。
尋找突破
深入分析發現,問題的核心在于“路”——進村僅一條主道,上山多為斷頭路,不僅制約旅游發展,也影響村民生產生活。
突破口也在于“聯”:太平村毗鄰乾元村,鳳凰山與其“一線天”景區接壤,而“一線天”又與溧陽竹海相連。若能打通山路,太平村便能融入“溧陽竹海—一號公路—一線天—乾元村”成熟旅游環線,實現借勢發展。
充分論證
在市、度假區、鎮及乾元村支持下,我們進行了充分論證。為了打造特色之路而非普通通道,我與村內伙伴化身“游客”,走遍了宜南山區主要登山步道,深入體驗周邊項目。最終確定:以朝陽寺為核心,沿鳳凰山南麓打造富有山林風情的景觀步道;同時,瞄準蘇南地區尚屬空白的山地自行車運動業態。
合作開發
鳳凰山天然的坡道地形,賦予其發展山地自行車項目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深度開發潛力。我們積極引入專業運營公司考察,獲得高度認可。借助太華鎮與東南大學黨建結對的橋梁,我們與東大設計團隊達成合作,以“材料不出村、人工不出村”為原則,對鳳凰山至“一線天”的山路進行整體規劃設計。山地自行車項目的合作開發也已達成意向,為太平村文旅產業注入強勁動能。
思想感悟:我深切感悟到,打破物理的“斷頭路”,就是打通發展的“思想路”。融入區域發展大局,實現差異化、特色化競爭,是山村文旅破局的關鍵所在。
“聯心”聚力:黨建引領惠民生

“發展為了人民,發展依靠人民。”我們始終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
太平村擁有一個寶貴的人力資源庫——90多名黨員,其中30年以上黨齡的老黨員超過40名,他們在村內威信高、熱心腸。我們將黨總支會議開成“村民連心會”,廣泛聽取黨員群眾心聲。調研和老黨員反映最集中的問題,便是村道狹窄導致的“停車難、通車難”,這既是制約未來旅游發展的瓶頸,更是當下村民日常生活的痛點。為此,我們堅持“兩條腿走路”:
解“停車難”
科學規劃,將村道劃分為關鍵節點,盤活路邊閑置房屋,將其改造為便民停車場。
破“通車難”
在無錫市紀委大力支持下,全力打通一條關鍵斷頭路,在村內初步形成兩條通車環線,有效緩解行車擁堵問題。施工中,我們堅持“人力不出村”,吸納村內閑置勞動力參與建設,既保障了工程質量,又解決了村民短期就業,增加了收入。
作為來自紀委系統的干部,我深知群眾不僅需要辦實事的好干部,更需要管好“錢袋子”的放心干部。因此,所有工程項目均嚴格照章執行,并定期在黨支部會議上公開費用清單,主動接受全體黨員和村民的監督,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,用在陽光下。
思想感悟:我深深體會到,發展的根本力量蘊藏在群眾之中。黨建引領,核心在于“連心”,只有真正傾聽民聲、匯聚民智、解決民憂,發展才能獲得最廣泛、最堅實的支持。
駐村啟示
駐村雖不足一年,但這片土地和人民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。太平村的山水,教會了我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深刻內涵,那個“就是”,正是我們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——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,讓綠水青山真正惠及百姓。
山村發展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,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。我的辦公室,時常有村民推門而入,或反映情況,或只是聊聊天、喝口茶。這份質樸的情誼,是對我們工作最真實的認可,也時刻鞭策著我:唯有不忘初心,腳踏實地,繼續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耕耘,與太平村的干部群眾一道,奮力繪就山水連心、生機盎然的發展新畫卷!